认识杨玲大约是在三四年前,那时只是通过微博看到她的些许作品,后来又陆续在一些活动中见过她的作品,却始终无缘近距离观摩。今年1月,杨玲在广州“悦舍”开班授课,记者随堂采访,深切感受了她以日本小原流为基础的日本花道美学课程,现场来自深圳、广州、长沙等地的20余位学员均表示受益匪浅。
记者抵达“悦舍”时,课程尚未开始,刚要迈进教室,便被人止住,原来进入教室需要先换拖鞋。“在日本,维护教室秩序和卫生是每个学员应尽的职责,这在我国并不常见,但我们希望学员可以从这里了解并习惯起来。”在之后的采访中,杨玲表达了这个意愿。此时,教室的操作台面上已经整齐地摆放好花器、剑山、剪刀等工具,十分便于学员拿取和使用。记者在现场看到,室内设有两个陈列柜,一个摆放着杨玲从日本购置的不同风格造型的花器,另一个则分门别类地放有不同规格的剪刀和剑山,其中部分剑山造型是国内不常见的,想来也是来自日本。杨玲表示:“我们希望将日本小原流引入国内,让学员感受到纯粹的小原流花道,从而愉悦身心,提升个人修为。”为了教学,杨玲不仅引进花器,甚至从日本进口了新奇的花材,让学员尽可能多地接触不同品种的花材,从而激发灵感。
“打破常规”是记者观摩杨玲授课之后的最大感受。课堂上,杨玲没有讲解高深的理论知识,而是以简笔图示的方法向学员介绍了小原流“花意匠”花型的插制要点。从图示上学员能够清楚地看到每枝花材在作品中的位置、朝向以及倾斜角度,细致的文字说明更加深了学员对于该花型的认识,就连日本原版教程中涉及的知识要点,杨玲都逐一翻译成通俗易懂的语句,以便学员迅速理解。随后,杨玲进行现场示范,让学员更加直观地了解插制顺序和难点。在此期间,杨玲毫不吝惜地分享了自己的插花经验,令学员获益颇多。相比生硬死板的数学方式,杨玲更喜欢将理论与实践结合。“只有亲自动手练习,才能更加深入地认识这个花型及其特别之处,亦能从中发觉不足。”
伴随着悠扬的乐曲,课程进入实操环节,杨玲则在一旁指点。虽说设有下课时间,但杨玲却不催促学员,反而鼓励学员耐心插作。进行作品点评时,杨玲会针对作品的不足之处进行修正、点拨,若问题相对集中,还会有针对性地进行二次讲解和梳理,以便学员加深记忆。点评之后,学员并不离开教室,而是再次练习,在吸取经验教训的同时,将每一件作品表达得淋漓尽致。
我们常说:“没有规矩,不成方圆。”杨玲却认为,规矩是插花的基础,代表着插制方式,而花艺是个人审美与花材本身的结合,具有无限的创意与变化,因此,杨玲积极鼓励学员创新。在小原流作品中,高阶作品往往要使用多个剑山,但教材大多只列举一两种剑山的排列方式,因此,剑山的位置也会因花材形态和设计需求的不同而进行调整。为此,杨玲往往会先做基础示范,让学员对教学内容有所了解,而后通过图片展示拓宽学员思维。
“小原流的花型看似简单,但实际却是随着学习进度在不断变化。”杨玲向记者展示了她收藏的小原流作品集,尽管花材相似、花型相同,但却呈现出完全不一样的韵味与情感。“小原流的研习是从低到高不断深入的,对于新学员是一种学习,对于老学员则是一种复习。”杨玲表示,这种授课方式在日本传统花艺教学中十分常见,高阶学员复习基础,低阶学员则学到了同一种花材或花型在不同情境中的变化与表现,这对于所有学员来说都是一种提升。
杨玲,在日华人,旅居日本20余年;日本国家花卉装饰一级技能师;小源流花道家元教授;2006年日本关东东海花卉展览会花艺比赛金奖;现任全日本华人花艺协会会长。
版权声明:以上文字及图片版权均为花娃网所有,如需转载,请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