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: 首页 > 花艺知识 > 文章详情
 花娃微店
 帮助中心
 网站公告
 客户服务
 规则协议
 关于我们
问题搜索:
搜索
热门搜索: 如何接单 下单管理 提现流程 诚信保障 花娃网交易规则
花道由心循序渐进

   “ 第一次见到来自台湾“中华花艺文教基金会”的李丽淑教授是在南京,那时她引经据典地悉数中国传统插花的发展与变迁,丰富的知识储备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,奈何时间匆忙,没能坐下来尽情畅聊。时隔一月之后,她再次来到大陆,我们便相约北京聊起了她的花艺人生。


  “从接触花艺到花艺推广,其实是一段奇妙的际遇。”李丽淑回忆起自己花艺之旅的点点滴滴。1976年,李丽淑还是一名外企职员,与所有人一样过着朝九晚五的生活,就在这时公司决定为女职员开设员工福利,邀请了日本池坊的花艺老师授课,让员工能够在插花过程中得到放松与休息。“那时只觉得有兴趣,但随着时间的推移,发现花艺的内涵是值得去学习的。”于是,李丽淑拿出了诚恳而执着的态度,坚持不懈地学习着,最终,她花费了18年的时间完成了池坊的学习,获得了正一级教授资格。
  在这段漫长的花艺学习中,李丽淑遇到的第一个转折点,便是当时坐镇台北花苑的田村久子。“这是我第一次接触花艺设计的范畴,让我觉得花艺有无限可能”。于是,1982年李丽淑在兼顾池坊花艺学习的同时,开始学习西洋花艺,并于1986年获得了美国芝加哥花艺设计学院的资格认证。在这段时光里,李丽淑感到了花艺的相容与相通,多年的池坊学习让她养成了严谨的花艺态度,也在花艺技巧方面打下了基础。“池坊的基础让我的西洋插花有了更多的精气神,并且能将池坊的技巧用于西洋插花,呈现出别致的美感。”她说。而这一点也得到了田村久子的肯定,并且,这也使她感受到了花艺创作的快乐,在色彩创意方面更加大胆。
  台湾“中华花艺文教基金会”在1984年时就已经开始推广,每年都会在台北历史博物馆展出各式各样的插花作品,浓郁的中国文化、贴近生活的艺术表达,吸引着李丽淑的目光。“传统插花与中国文化密不可分,这是我们每个人从骨子里与生俱来的情感。”她说。而这也成为了第二次转折。在关注3年之后,李丽淑投入到传统插花的学习中,传统插花与池坊花道同样重视季节的表达,这让李丽淑可以将它们相互借鉴,融会贯通,但有时也会困扰,譬如传统插花讲究意境自然之美,但池坊的插花规矩却影响着李丽淑,难以放开手脚去插作,“最后花了3年多的时间去调整,才逐渐从日本花道的习惯里走出来。”尽管过程不易,但李丽淑心存感激,她表示,前面所有的学习都是技能积累,最终都会变成后面的基础,最终让她能够将西洋花艺的大胆用色、自由奔放融入造型花的设计,而池坊的严谨让她能够更好地创作理念花。
  李丽淑通过了“中华花艺文教基金会”的测试,获得了准教授资格,并于1996年远赴美国洛杉矶艺术博物馆公开演讲传统插花,那是李丽淑首次站在国际舞台上讲解传统插花,“博物馆的演讲经历让我决意坚持不懈地推广传统插花,因为我们的传统文化需要被外界了解熟知。”此时的李丽淑已经拿到了日式、西洋、中国传统3项花艺证书,但她却“抛弃”了前两者,安心推广着传统插花。
  为了让传统插花能够更好的推广,李丽淑研习传统文化、诗词歌赋,并从中寻找它们与传统插花之间的联系。当时台北市政府推出文化下乡政策,她参与了插花讲学的部分。也正是从这里开始,李丽淑一步一个脚印地将传统插花推广到台北周边市区,也到社区、学校进行推广,让传统插花获得了关注,后期更是举办花艺展览,吸引了众多花艺爱好者前来学习。“早期学习插花的一批人,现在也在继续推广着传统插花。”李丽淑说。
  时至今日,李丽淑除了负责台湾两所高校的花艺教学课程之外,还在市政文化中心为花艺爱好者教学,同时她也常年受邀赴各种国际花展,去博物馆进行插花讲座与表演。她希望能够有更多的花艺爱好者加入到学习的行列,一同分享传统文化所带来的美好感受。

(图为李丽淑创作的传统插花作品)


版权声明:以上文字及图片版权均为花娃网所有,如需转载,请注明出处。

此文档仍未解决您的问题?请点击前往反馈